洪秀全执意进攻中原!杨秀清反对,天京权力斗争加剧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24    点击次数:66

太平天国高层的战略分歧

1852年12月,罗大纲和林凤祥攻下了武昌,洪秀全可高兴了。他琢磨着从荆州和襄阳往中原发展,但杨秀清不同意。你说,天王(洪秀全)和东王(杨秀清),到底谁的想法更有道理呢?

太平天国:洪秀全为何想进攻中原

武昌啊,那可是长江边上特别重要的地方,四面八方都能通到,战略位置老重要了。而且武昌还是太平天国起事后,攻下的第一个省会城市。

太平军在武昌待了一个月,这一个月里,他们主要讨论下一步往哪儿走的问题,到底要去哪儿发展呢?洪秀全跟那些最早起义的王爷们交流了好多次,大家各说各的想法。

翼王石达开觉得啊,应该先去拿下四川,在西南找个根据地,然后再分散兵力去搞事情。不过这个主意一提出来就被否了,为啥呢?因为太短视了,没有长远的眼光,格局也太小了。

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方案呢,各有各的道理,也都能说得通。洪秀全主张先打河南,把中原当成根据地,这样就能掌控天下。

洪秀全想进攻中原这件事,李秀成在他的自述里提到过,清朝那边也知道了。后来王定安写的《湘军记》里也说了,洪秀全确实有占领中原的打算。

史料记载说:“洪秀全攻下武昌之后,抢了不少民船,跟杨秀清他们商量下一步怎么走,有人说就守住武昌当首都,派兵从襄樊出发,北上攻打中原。”

洪秀全要进攻中原的话,从荆州和襄阳出兵是条很正常的路线。历史上啊,南方的政权要是想北伐中原,荆州和襄阳就是中路必经之地。

太平天国为什么要定都南京

关羽北伐的时候,打襄阳、樊城,水淹七军,那威风啊,整个华夏大地都震动了。后来李自成也是从荆州、襄阳一路北上,攻下河南、关中,这实力已经够跟崇祯皇帝叫板了。南北朝的时候,荆州和襄阳可都是兵家必争之地。

从历史角度来看,洪秀全想从荆州、襄阳往北打到河南,再往中原发展,最后建立自己的根据地,这个想法其实没啥问题。他可是有当皇帝的野心的。

不过为啥东王杨秀清就不同意呢?他觉得不该往中原打,应该去江南,把金陵(也就是现在的南京)当成根据地,学学当年的朱元璋那样起家。

史料里记载得很清楚:“金陵这个地方有钱又有资源,最适合用来当根基,然后慢慢扩张。”所以杨秀清就坚持要往东边打江南去了。

后来翼王石达开想的是去四川,杨秀清想的是去江南,而洪秀全的目标还是中原。最后还是杨秀清的意见占了上风,太平军就朝着江南进军了。

1853年1月,太平军从武昌出发,浩浩荡荡地向江南进发,一路上清军根本挡不住。到了3月,太平军就拿下了金陵(南京)、镇江和扬州,在江南站稳了脚跟。

自古以来,凡是定都在南京、以江南为基地的政权,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点“偏安一隅”,好像没什么大志向似的。比如东吴、东晋、南朝的宋齐梁陈,还有南宋,这些朝代都被认为是苟且偷安。后来太平天国也定都南京,很多人都说江南虽然富庶繁华,但太平军的斗志反而被消磨掉了。

杨秀清为何执意拿下江南

洪秀全和杨秀清的主意各有各的道理。为啥杨秀清不赞成打中原,反而想拿下江南呢?这事儿可复杂了,既是权力斗争的结果,也是当时形势逼出来的。

太平天国挺特别的,洪秀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基本没啥贡献,都是冯云山在忙活。后来冯云山被抓进去了,杨秀清就装神弄鬼搞了个“天父下凡”,一下子把实权抓到手里了。

其实那个什么“天父下凡”根本就是假的,但大家都装作信了,要是有人拆穿,那拜上帝教就玩完了。所以杨秀清就靠这个“天父下凡”的把戏,成了老大。

另外,在“军师负责制”之下,洪秀全的权力很小,国家大事都是杨秀清、萧朝贵、冯云山、韦昌辉这些人说了算。所以啊,杨秀清反对手下人去中原,洪秀全也管不了,天王的话在杨秀清这儿不管用。

其实进攻中原是洪秀全的想法,可杨秀清已经掌握了大权,东王当然不同意啦!为啥呢?因为拿下南京,以江南为根据地,这样杨秀清的地位才能凸显出来,东王才能真正代表太平天国。

杨秀清反对进军中原,确实有权力斗争的因素,但这不是主要原因。他之所以选择攻打江南,也是没办法的办法,那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。

李秀成在他的自述里提到杨秀清把首都定在南京的时候,还说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,说是有个老水手出的主意。

洪秀全和杨秀清正在商量往哪儿打的时候,那个老水手进来了,仔仔细细分析了河南和江南的好坏,杨秀清一听高兴得不得了,立刻决定定都南京。

定都南京其实是被逼无奈

哎呀,你说那个老水手就能随便决定定都的事儿吗?杨秀清真有这么随心所欲吗?那肯定不是啦。李秀成说的这句话啊,其实藏着太平天国的一个大问题,就是定都南京也是被逼无奈。

这老水手到底代表谁呢?其实是湖南、湖北的水师。太平天国要是没这两湖人的支持,根本就起不来,影响力也会小很多。

从1851年金田起义开始,到1852年8月打到湘南,太平军加上家属,人数一直维持在2万左右。经过蓑衣渡那一仗,能打仗的士兵就剩六千了。

太平军人数太少了,两广的老兵也不多,所以根本没法跟清军正面硬刚。虽然一路往北打,但也没消灭清军主力,反而一直在被包围。

清军主力还完好无损,太平天国又没有稳固的大本营,怎么可能直接杀进中原呢?要是非得进中原,两湖的水兵不一定愿意帮忙,就算他们愿意,60万人的吃喝问题怎么解决?

太平天国扩军是从湖南、湖北开始的,包括家属从2万涨到60万,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两湖地区的。太平天国的工程兵和水师,也主要是湖南、湖北的士兵。

在湘南扩军的时候,罗大纲带了天地会和矿工,凑了6万人。益阳、岳州、武昌还有洞庭湖附近的水手、渔民、挑夫、船夫、码头工人,再加上长江沿岸的小商贩,这些人组成了太平天国水师的主要力量。

太平天国为何能迅速崛起?

金田起义之后,太平军一开始也没啥太大的本事,打大城市根本拿不下,就占了个小小的永安城。后来跑到两湖地区,突然就像开了挂一样,接连攻下了武昌、九江、安庆、南京、镇江、扬州这些大地方,这是为啥呢?说白了,是因为两湖的人加入了。

两湖人一来,那可不得了。他们当中有专门挖地道的工程兵,还有负责运物资的水师。靠着这些人,太平军不仅能在战场上打得顺风顺水,还能切断清军的补给线。这样一来,打仗自然就轻松多了。

看到这种情况,杨秀清也得重视两湖人的想法了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两湖人其实不太想往中原跑,更愿意待在自己的地盘上。

湘军崛起之谜

两湖人支持太平天国,其实是因为清朝压榨得太狠了,不是说非要当太平军不可。两湖人想让太平天国去收拾清朝,可也没说真要跑到中原去。

两湖水师靠船吃饭,要是进中原就得扔下这些谋生的家伙,谁会愿意啊?再说进了中原船也没法用,60万带着家眷的太平军,吃喝拉撒怎么解决?

要是进攻江南,那水师就能发挥作用了,家属、物资、后勤这些问题也能解决。所以杨秀清非得去江南不可,这是形势逼的。

两湖水师并不想留在太平天国,他们就想把太平军送到江南,自己回老家接着过日子。杨秀清也答应了。

1853年3月,太平天国定都在南京,可杨秀清没兑现当初的承诺,反而把两湖水兵留下来,还搞了个分营制,这下水兵们就不乐意了。

1854年初,两湖水兵跟北王韦昌辉的手下闹矛盾,差点投奔清朝。杨秀清为了稳住水兵,竟然装神弄鬼搞了个“天父下凡”,狠狠打了韦昌辉几百大板,又把水师指挥权交给两湖将领唐正才,这才平息了事态。

为了拉拢水兵,杨秀清打了自己的二把手韦昌辉,这可是仅次于他本人的二号人物,还是水师的顶头上司,这件事后来成了天京事变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所以说,杨秀清选江南,反对洪秀全进军中原的计划,也是没办法的事。从当时的实际情况看,太平天国根本还没准备好打中原呢。

太平天国为何不敢打硬仗

其实道理很简单啊,太平军整体实力不算太强,根本没法跟朝廷大军硬碰硬打主力决战。他们60万大军进了中原地区后,后勤补给跟不上,还带着家眷一起打仗,这种情况下一旦吃了败仗,就很难再翻身了,甚至可能直接完蛋。

太平天国为何打不赢清军

1853年3月,太平军攻下了南京、镇江和扬州,但也没能完全掌控这些地方。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加起来的兵力不到三万,说不上特别精锐,可杨秀清就是拿它们没办法,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不断壮大。

江南大营离天京(也就是后来的南京)非常近,最近的地方也就几百米远。有一次,清军甚至还向天京城开炮。为了安全起见,杨秀清干脆把东王府从朝阳门迁走了。

这三万清军就在眼皮子底下晃悠,可杨秀清愣是没能力跟他们来一场硬碰硬的大决战,彻底干掉这支清军。那时候,如果还想着让太平军带着家属往中原跑,想在那里建立根据地,那结果肯定是一场空。

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